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07-02

今天怎样看待硬新闻、软新闻及其转化

cI[Kr t)-  
f +?;l  
差异及趋同 d&!`;V}{(+  
y/wjvzV#  
“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通常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作为人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硬新闻”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0}B%$  
SX3K3_K+  
“软新闻”,则是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包括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G*Z:d+y{u  
2Q%z%/ I  
从新闻学的定义划分看,“硬新闻”和“软新闻”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新闻的涵盖,包含了常见新闻的各种形式和内容。但在具体操(cāo)作中,由于新闻的“可转化”性质,使得这个概念不再“非此即彼”,新闻也不能机械地以“硬”或者“软”来界定。一些新闻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出现质变,可以看成是“软硬新闻”之外的第三种新闻类型。总之,网络化时代,硬新闻和软新闻不能对立看待,而是在形成一种互换或者转化关系之后,变得难以预见也显得更加多元。 \39arA#1  
fT.H!bA}  
所以,笔者认为一般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是“硬新闻”,在具备相应条件之后,可以转化为软新闻;而包括文化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甚至是各种花边新闻在内的“软新闻”,在其它因素作用下,也可以转化为硬新闻。 S rO .U  
i^hF#<b6  
从新闻的阅读习惯看,硬新闻的受众面较窄,软新闻的可读性较强。而这“第三者”体现的“软硬兼施”特性,则博取了软硬的优点,引发越来越广泛关注。 u E8'90  
`;)pyRj5%  
从几个事件看新闻的转化 fj$=Q5*W%  
^>7+|n7s  
新闻的转化,是由新闻价值和导向意义决定的,这是基础条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体案例看看新闻的“转化”。 G{# wh=sB  
, T9?nW  
2012年5月,温州市委书记在调研城市污水处理时说:“检验温瑞塘河治污成效,不以部门报上来的数据为准,要以环保局长和公用集团董事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这个讲话的本质是“以实践检验真理”,显然是一个“硬新闻”。 Pa_i?{/6D  
>{>Y_\h{H  
但是,“局长下河游泳”作为一个新闻点,被媒体拎出并放大之后,涉及领导讲话的其它强调、指出,就自然被淡化了。这个新闻见报后,立即引发网民“给局长找游泳河道”的热潮,网民的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调侃性质,从而使得一个严肃的话题被娱乐化。后来大量在网络上展示的河道,几乎都惨不忍睹,这个由领导讲话引发的新闻,由此发生了质变,由“硬”开始转向了“软”。 nvkj ul=r  
`uNb ogM|  
“局长下河游泳”新闻由硬到软的转化没有就此结束,今年年初,先是“杭州毛源昌董事长出20万请温州瑞安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后是温州苍南又一名网友将悬赏额提高至30万“请苍南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这种悬赏,和此前网友给局长找游泳河道如出一辙,都是网民对河道治理不满的诉求表达。但在新闻操作中,已经实现了从“硬新闻”到“软新闻”的转化,这种转化,让媒体获取了巨大的报道空间,也让市民有了发表各自建议意见的平台。富有戏剧性的是,面对网友的炮轰,温州市环保局在当地报纸刊发整版广告,“盘点2012年度七大成就”,结果,这个“局长下河游泳”的硬新闻,在由市民寻找“游泳河道”、悬赏局长下河变成“软新闻”之后,再度因部门自我政绩的宣示转化为“硬新闻”。这种软硬的转化,基于相同的事实,却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新闻“软硬”概念的突破。 @yW<-x =6  
l1^)7|yl  
而由软新闻转化为硬新闻的典型案例,莫过于“郭美美事件”。新闻源于一个女孩在网络上的炫富,这种花边新闻是明显的软新闻,但是,在网友、媒体的不断干预下,郭美美事件最终波及了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了一个严肃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新闻,它的后果,不仅让红十字会陷入舆论漩涡,其产生的惯性甚至延续到了今年雅安地震之后的社会募捐。 -zX} QIlW  
X#z.YO  
从“局长游泳”到“郭美美事件”都是新闻转化的个案。但今天的新闻实践中类似情况已越来越突出。 Gh ` T1  
OAW{Ui !L  
可见,新闻转化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回到前几年杭州飙车的“70码事件”“你爸是李刚”事件,都是软新闻转化为硬新闻后折射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软新闻,就这样在转化中被放大为严肃的社会话题。 } %n^++%  
, QI?9)u  
可转化新闻的基本属性 Ua`W;dLk  
) 0;l`<a   
当然,在具体操(cāo)作中,不是所有新闻都可以转化,有很多硬新闻。就不以记者的意愿决定,比如每年两会、全会、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领导活动等,这些新闻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所以,改变的可能只有形式,而不是具体内容。 0&xUTX  
u2Y1JXS  
软新闻也存在转化局限,很多软新闻如明星轶事等只是博取眼球,没有深层次的内涵,因此不具有转化价值。 mF]3ACz  
?o(S#\ X:  
显然,“可转化新闻”首先要求新闻带有“可转化”内质,因此,颠覆传统的新闻定义,实现这种转化,首先要厘清它的前置条件,即什么样的新闻是可以实现转化的? m/Nf h|7z  
,s98'{m3C  
从近年实践不难看出新闻转化的几个基本前提: N1@P4P/  
Kc~is>mko  
1.题材要与民生、热点贴近。“局长下河游泳”,体现的是百姓对环境改变的强烈诉求,这种民意的传递,让“局长下河游泳”成为一个渠道;而“郭美美事件”,则是对社会公益组织监管的反思,真正直面的问题,是爱心被私有化后的疑虑。 =8:!973@  
[2-5!  
2.契合受众改变新闻八股的愿望。很多硬新闻本身不具与大众相关的备新闻性,但却不能不报道。这种新闻八股不断出现在媒体上,让受众产生强烈阅读疲劳,在硬新闻中找到兴趣点的新闻,便容易被放大并最终被转化。 ,%ZQS*4a[V  
]Lo:< "V  
3.社会形态决定新闻转化的可能。新闻反映社会形态同时服务社会需求,这是新闻价值的体现。但是,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操作过程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就需要新闻“再造”——即新闻转化过程得以实现。如单一就环境问题提出要求,其实质性意义没有“局长下河”来得直接明了;“郭美美事件”彰显出对公益监管断层的修复,其促进作用远远高于某些常规形式取得的成效。 !  %4^F  
mnzoeAW[  
总之,新闻的转化,不是抛开重大主题或重要内容片面地从严肃的会议、活动中挖掘软性内容,甚至搞媚俗的花边新闻。主要是指通过报道形式的改进,增强硬新闻的亲和力,使“硬新闻”更容易被人接受。同时通过挖掘软新闻背后具有的警示意义,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跳出旧的模式和套路,着力在新闻与受众之间寻找“共振点”,引发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 N6\/^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822) |  收藏